鬼子炮楼真是难打,八路军主力团攻下一小堡垒,歼敌170却自损2千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09:12 点击次数:198在抗日戏剧中,攻占日军炮楼总是一个重要的情节。剧中的中共军队想尽办法攻炮楼,有的用辣椒炮弹把日军熏出来,有的用木炮轰塌敌人的碉堡,还有的直接变身武林高手,凭借轻功“从天而降”,对日本兵展开拳脚相加。
但在真实历史中,日军的碉堡并非易于攻克。曾参加过“华北治安战”的日本老兵山田乙三回忆说:
“我随军在河北驻守,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遭到八路军的攻击,但结果往往是八路军伤亡惨重,而我们却毫发无损。”
这些小碉堡真有那么强大吗?
一、日式炮楼
事实上,多数日式炮楼只是一些简陋的砖瓦小碉堡。这些炮楼的墙壁只有一层砖厚,最多抵挡步枪子弹,遇到机枪火力就可能被击穿,更不用说大炮了。
展开剩余91%即便如此,八路军对付这些简陋的碉堡也颇感头疼。
1940年,八路军在正太线动用了四十万兵力,对日军展开了规模宏大的百团大战。
随后日军开始重视八路军,将大部分军力投入到围剿和封锁抗日根据地。冈村宁次将短期扫荡转变为长期围堵,有计划地消灭抗日力量。
冈村宁次认为,八路军缺乏重火力,连简陋的碉堡也能大显身手,减少自己的损失。另一方面,日军还能通过碉堡集结兵力,进行有效的战术部署。
为此,日军强迫民众修建大量碉堡,从1941年到1945年,动用了约4500万人次的劳动力。为了迅速获得建筑材料,日军常常掠夺附近村庄,迫使百姓无家可归。
在重要地区,日军会建造更坚固的炮楼,这些炮楼用钢筋混凝土建成,设有连通壕沟,四周布有铁丝网。
炮楼内部功能齐全,有作战室、弹药库、宿舍、食堂、厕所等;通风口、烟道、瞭望口、射击口遍布四周,设计精妙,无死角。碉堡下还有储水和粮食设施,能支持持久作战。
而在非重点区域的炮楼则简陋得多,其防御能力甚至不如现代猪圈。但即便是这样,这些碉堡也是难以攻克的。
从1941年开始,日军改变了以往的策略,开始稳扎稳打,每占领一个地点就修建堡垒,逐步侵蚀抗日根据地。
到了1942年初,华北的抗日根据地已经严重缩小,不知不觉中,很多前线区域变成了游击区,而游击区也逐渐变成了敌占区。1942年5月,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峻考验。此时,日军派出臭名昭著的益子挺进队深入抗日根据地,突袭了八路军总部,导致左权同志牺牲,他是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军衔将领之一,彭德怀也险些丧生。
二、给八路军带来巨大损失
首先,八路军缺乏重型武器,主要装备的是一些迫击炮。这些武器虽主要用于杀伤敌人,但因为是曲射火炮,对加固的碉堡几乎无能为力。因此,八路军攻击这些碉堡时,常常需要冒巨大风险。
其次,日军虽然人数不多,但战斗力极强,射击精准。有抗日老兵回忆:“日本那枪法真准,一露头就可能丧命。”在武士道精神的鼓舞下,日军士兵常常死战不退。
再次,日军的炮楼通常建在战略要地,控制着八路军的活动路线。这不仅威胁到八路军的行动自由,还阻隔了八路军与当地民众的联系,削弱了后者对抗日力量的支持。
最后,日军的炮楼成为扫荡抗日根据地的前沿基地。日军通过这些碉堡组织大规模扫荡,分割和包围八路军,削弱其力量。
因此,在日军炮楼周围的区域,八路军的行动受到严重限制,而且随时有可能遭受日军的攻击。
八路军每次集结,都可能被日军前沿侦察到,之后日军会迅速调动兵力,发动扫荡。在这种情况下,八路军不得不分散兵力进行警戒,以防日军突袭。
从1937年到1943年,八路军虽然发展到了34万人,但因战斗和其他原因的损失高达30万人以上。在这些牺牲的将士中,每牺牲200人就有一名团级干部,远超正常比例。
三、祸害百姓
碉堡不仅对八路军构成威胁,对周围的民众也造成了极大的祸害。
战争初期,日军的后勤较为充足,士兵的伙食相对较好。但随着战争的拖延,日军的物资供应开始紧张。孤立的碉堡中的日军,后勤支援无法到位,经常依靠掠夺解决食物和燃料问题。
据藤原彰记述,日军士兵一旦离开治安区,就可以肆无忌
惮地抢劫,主要是各种食物。晋察冀日报曾报道,某日军碉堡的日军,每天强迫周围村子供应大量的食物和其他物资。
作为残暴无情的日本侵略者,他们不愿自掏腰包购买资源,最常见的行为是敲诈和掠夺。
藤原彰,曾驻扎在河北一个农村,他这样描述:
“兵营位于小镇(景和镇)的西南部,四周被土壤围绕,土墙上建有炮楼。院子中央用于集结叫点和练剑,炮楼直下是守卫哨所,这是兵营的唯一进出口。我们的中队驻在院内,随意外出是被禁止的。因此,参与扫荡行动对士兵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外出机会,他们有了长官的默认:一旦离开治安区,可以无所顾忌地进行抢劫,主要是搜寻和夺取各类食品。”
1942年8月,《晋察冀日报》报道说,在灵丘县的一个日军炮楼内,尽管只有30多个日本兵,他们却迫使周围的村庄每天提供60斤白面或大米、80斤蔬菜、50个鸡蛋,还有10盒香烟。此外,每月还必须送到20只鸡、20斤猪肉和20斤鱼肉。至于糖、水果、烧酒等副食,日军随时索要,村民必须随时提供。
要知道,灵丘是一个极其贫困的县份,当地人民自己都难以饱腹,还要供养这些畜生,其悲惨程度可想而知。
如果不供应怎么办?日军便会进行扫荡,毕竟不提供食物就意味着“通共”,自然是格杀勿论。除了将猪、牛、羊、鸡等肉类畜生全部掠夺一空,还会将百姓的“门窗、木材、桌椅板凳、柜子”等一切可用之物拆卸一空,毕竟做饭、取暖都需要燃料。日军懒得自己劈柴。
长期驻守在狭窄的碉堡中,每天面临八路军的攻击,日本兵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。这种压抑的环境使得原本就极端残忍的日军变得更加残暴无人道。
日军最喜欢做的事,便是掠夺周边村落的年轻女性。
刘荣在其日记中记录,1943年6月15日,平山县杨家庄的“21个姑娘,没有一个幸免,全被日军拉至岗楼上强奸……当地一位从敌占区逃来的村民,述说了他那悲惨的遭遇:平山十区杨家庄的老杨头和老母有三女两男,大女十八岁,春天被日军拉上岗楼,现已病倒三个月未能起床”。
这种情形在河北农村广为流传,一旦某家家中有年轻女性被日军碉堡内的士兵发现,灾
难便会立即降临。在冀中的马铺村,一户人家的唯一十五六岁的女儿被日军从碉堡带走,家人数次前往岗楼请求,至今女儿未能返回。
在宽城这一被日军纳入伪满洲国的地区,日军建立了大量的“人圈”,集中村庄,并在四角建立炮楼。炮楼守军经常外出扫荡,以各种名义侮辱和强奸妇女,“未嫁女子因此不敢束发”,许多在田间劳作的妇女常被据点和炮楼的日军抓走并轮奸,甚至用刺刀残忍杀害,日军以此取乐。
如果无法掠夺到年轻女性,日军还会无差别地射杀经过碉堡的中国平民。每杀害一人,变态的日本兵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快感。
**四、对抗日军碉堡的策略**
针对日军的碉堡,最直接的对策便是炮击。然而遗憾的是,八路军几乎没有大型火炮。由于缺乏生产大炮的能力,唯一的获取方式便是缴获。
但是,缴获日军的大炮难度极高。日军对火炮的保护极为严格,一旦失去,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,都将面临严厉的惩罚。通常,如果日军面临困境,宁愿自行销毁火炮,也不愿让其落入敌手。
如果不幸失去炮,日军会疯狂扫荡,力求夺回大炮。因为大炮笨重且缺少弹药,我军往往需要将其拆解并藏匿。
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大炮,我军不得不自行寻找替代方案。
我军尝试铸造土炮,即明清时期的红衣大炮。这种炮发射的实心炮弹能够摧毁一些结构薄弱的碉堡,但此类大炮过于笨重,需动用大量骡马运输,且无法像92步兵炮那样拆卸运输。一旦遇到日军反击,这些大炮很可能会被摧毁或夺走。
此后,我军工程师改造了迫击炮,制造了能够曲射也能平射的火炮。受日军八九式掷弹筒的启发,采用拉火击发的方法,在炮尾增加一节尾管。这种设计使迫击炮在保持低于5°的倾角时,既能曲射也能平射。
尽管迫击炮口径较小,威力有限,即使平射也难以对付坚固的碉堡。
因此,攻击碉堡最常见的方法是直接强攻。日军碉堡中的士兵数量有限,通常在几十人以内,我军可以集结数倍甚至十
多倍的兵力进行围攻。然而,日军的火力精准而密集,防御坚固,靠近炮楼极为困难。即使冲过敌人的战壕和铁丝网,我军也需付出巨大的代价。更困难的是,我军缺乏足够的炸药,无法制造大量的炸药包,因此只能向枪眼和通风口投掷手榴弹。由于制造水平较低,手榴弹威力有限,往往需要投掷多个才能有效。
因此,每当我军攻打碉堡,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。在东团堡的战斗中,八路军部署了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第三团,攻击驻守东团堡的日军。东团堡是一个大型的堡垒,有170多名日军。经过三天的激战,虽然杀死了170多名日军,但第三团的损失也非常大,战后仅剩的力量只能编成一个营,损失了至少一千多人。
这个三团不是一支普通的部队,而是一支拥有众多老红军的精锐部队,曾参与过黄土岭、雁宿崖的战斗。即使是这样的一支强大部队,面对日军坚固的碉堡,依旧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强攻碉堡逐渐显得代价过高,八路军开始采用更多智谋策略。
首先尝试的是火攻,因为日军碉堡内部多为木制结构,且通风不良,易于燃烧。1943年6月,离石民兵大队长李傅荣使用了两个仿地雷原理制成的“快火手榴弹”。这种手榴弹燃烧速率极快,能迅速点燃炮楼,同时产生大量烟雾,迫使日军从炮楼中逃出。
八路军还会观察日军的作息习惯,采取夜袭和伪装策略以偷袭碉堡。在文安县的姜村,每天一大早,总有一个日本兵开门更换哨兵,其余人员仍在熟睡。这种情况被当地民兵掌握后,他们携带斧头和镐头,在天还未亮时藏匿在堡垒门外。一旦门开,他们便如飓风般冲进去,迅速将仍在迷糊中的日本兵斩杀,剩余的也被俘虏。
在任丘县的一个鬼炮楼,八路军发现日军每天早操时不携带武器,专心背诵天皇圣训。八路军便派遣一些士兵伪装成民夫,混入日军中,了解其战斗岗位。在一个早晨,趁日军背诵圣训时,这些伪装成送粮者的游击队员
要知道,第一分区的三团并非是次等部队,而是一支经历过黄土岭、雁宿崖战斗的老红军主力。尽管如此,面对日军坚固的碉堡,这支精锐部队也显得无计可施。
随着时间推移,强攻碉堡逐渐变得代价高昂,八路军开始转向更为巧妙的策略。
首选的策略是火攻。日军的碉堡通风往往不佳,且多数内部结构为易燃的木材。
在1943年6月,离石民兵大队的队长李傅荣曾制造出两枚模仿地雷工作原理的“快火手榴弹”。这种手榴弹燃烧迅速,能够迅速引燃炮楼,同时产生大量烟雾,使敌军被迫离开炮楼。
八路军还会密切观察日军的日常作息,运用夜袭和伪装等策略来摘除碉堡。比如,河北省文安县的姜村有一个日军碉堡,“每天清晨,总有一个日军打开门更换哨兵,其余的日军还在沉睡中。这一情况被当地民兵所熟知,他们会在天还未亮时,携带斧头、镐头躲藏在碉堡门外。当门一开,他们便如狂风般冲进去,对那些还在迷糊中的日军进行斧击,杀死多数还在睡眠中的日军,其余的则被俘虏。”
同样地,在任丘县的一个鬼子炮楼,驻有四十多名日军。八路军派遣部分士兵伪装成民工,混入日军中,以摸清敌人的战斗岗位。
#深度好文计划#八路军发现,碉堡内的日军在天亮后,通常在晨练时不携带武器,而是低头背诵天皇的圣训。利用这个机会,八路军派遣伪装成送粮的游击队员,在敌人背诵圣训时夺取岗楼。
随着1943年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,大量日军被调往太平洋战场,剩下的日军开始无法控制局势。碉堡内的日军虽有自保之力,却无攻击之能,使得碉堡的威胁大为降低。
于是,八路军采取围困和压迫的策略,迫使日军撤离碉堡。我军首先在碉堡周围布设地雷,切断日军的补给和机动能力;其次,迁移碉堡周围15公里范围内的村民,剥夺日军的掠夺资源;最后,布置人员在碉堡附近伏击,每日进行狙击。
不久后,日军因缺乏食物被迫撤离碉堡。到了后期,我军甚至不再迁移碉堡附近
的村民,而是在碉堡周围种植庄稼,诱使饥饿的日军前来抢夺。我军士兵早已伏击在待命,采用“麻雀战”战术,对敌军发动攻击。
这样,日军的炮楼陆续被攻克,其“囚笼政策”宣告失败。到了1943年7月,八路军已经控制了晋察冀地区的两个县城,阜平和平山。到了1944年7月,他们控制了40多个县城。而到1945年,日军已被逼回到1938年初的阵地,仅控制几条铁路线。
虽然八路军在这场碉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,但我军及周边民众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日军的碉堡并非像抗日神剧中那样,仅凭几发辣椒面炮弹就可攻克。
发布于:天津市